摘 要:高职教育一直沿用传统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发展至今,已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创新办学理念,建立与高职教育相适应、具有高职特色的办学理念,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教育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等四个方面作了分析与探讨。
20世纪80年代地方职业大学的建立,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开了先河。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知识结构、素质与能力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高职教育现状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市场观念不强,专业设置针对性较弱;人才类型的社会需求不明确,培养的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单一;对毕业生就业关注不够,就业率不容乐观。面对高职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坚持变革创新,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全新办学理念,对实现高职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对高职教育创新办学理念进行探讨。
一、创新办学理念,要以人为本,树立“教育管理是服务”的观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虽早已提出,然而能够真正付诸实践,落到实处,贯穿于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仍是当前教育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我国高职教育从传统的高校办学思想中脱胎而来。就拿最普遍的师生关系来说,教师处在主导、中心地位,学生则是完全的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这种传统的观点根深蒂固。与此同时,学生应有的权力得不到保障,甚至一些与法律相悖的学生管理条例仍在执行。这不仅影响了人才培养,更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办学理念作为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深层次地反映了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规范着学校的各种行为,学校办学必须一切为了学生的利益,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一切落实于学生的成材。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就是要改变过去教育管理者为核心,一切由教育管理者说了算的管理方式。确立“学生家长是学校的衣食父母”﹑“给你的是矿石就要炼出金属,给你的是泥土也要烧出砖瓦,没有不成材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的全新观念,把办学理念由“学校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
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要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在招生环节,采取信息主动打到考生的家里,尊重和帮助考生填写志愿;在培养的各个环节,允许学生有专业的选择权和转换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志愿;在毕业环节,为方便学生就业和实习,学校应修改教学计划,采取弹性学制,依托实习单位实行灵活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方式;在学生的管理上,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思想、需求和情感。即使是学生的各种非常规行为,学校管理者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过细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学生的惩处,依法慎重施行,不能以罚代管、以罚代教。树立“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宗旨,树立“教育管理首先是服务”的观念。
二、创新办学理念,要以市场为依托,专业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高职教育沿袭计划经济条件下普通本科办学模式的另一个方面是“封闭式”办学,体现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并不是按市场急需,而是学校能办什么专业才设什么专业。这种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办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学不到社会急需的技术,这也是导致高职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职院校专业不是普通高等教育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主要是“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是一种新的办学理念。这个导向是指社会需求的导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导向,即专业设置由传统教育资源导向型转变为市场需求导向型。因此,各高职院校应遵循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设置方针。
首先,学校在设置专业过程中,不仅要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而且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其对人才规格要求的变化,及时了解人才市场的文化动态,及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关注和把握人才市场走向。当然,在专业结构调整中要处理好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新兴专业与传统专业,宽口径专业与多方向专业,变动性专业与稳定性专业的辨证关系。
其次,专业设置要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基于服务本地区的办学目标,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人才。因此,坚持市场导向设置专业,就必须注重本地区、本行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按照技术领域的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并准确把握对未来的预测,体现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前瞻性。
再次,专业设置要有特色。“高职院校的生命在于特色”,而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建设上。特色专业的建设一样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特别是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实行重点突破战略,积极建设一批与当地主导产业密切结合的特色优势专业,形成“亮点”,再通过这些特色专业的示范作用,带动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专业水平的整体提高。在市场经济导向专业设置的前提下,想把众多高职院校大而全、小而全的专业全部建设成为高水平的专业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抓关键、抓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重复建设。
三、创新办学理念,要以社会评价作为衡量毕业生质量的标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传统大学毕业生合格与否都是以能否取得毕业证书来衡量的,即人才培养是由学校自身的评价标准决定的.毕业证书成了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和追求对象。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在全国范围内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显而易见,依照传统学校评价方式来把握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人才需求情况是完全不够的。学校不能准确掌握社会对毕业生能力与素质要求的信息,必然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缺乏市场竞争力,不适应社会的要求。
高职院校转变人才评价观念,改学校评价为社会评价,及时掌握社会对人才类型、规格及质量的需求,结合现代职业对劳动者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要求的总体情况,在学生中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努力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真正掌握安身立命的实用技术,并在严峻的就业竞争中顺利就业。
所谓“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是指该类型人才能够在掌握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某一专业领域内多方面的技能,并且能够运用知识和专业技能灵活的解决实际工作中较重大问题。学校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要立足于“专”,熟练掌握某一职业岗位技术,同时在岗位群内做到“专”与“多”的有机统一。围绕社会评价的反馈信息,在教学计划内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实行双证(多证)模式,毕业生除了要获得大学毕业证书,还要努力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有条件的可开设跨类技能训练课程,积极培养多技能型应用人才;尝试让一部分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使学生真正接触到当今的高新技术,提高学生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设计能力,增强学生新技术、新技能的实践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最终达到面向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在推行辅修专业过程中,对学有余力或有特殊兴趣的一部分学生允许选择第二专业学习,以加强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相关或相近专业之间选择辅修专业,打通专业之间联系,使一些专业知识和能力实现融合,形成复合能力。
四、创新办学理念,要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进校成材,毕业有岗”
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把学生就业看作是学校办学的导向,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观念创新,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刻体现与有机扩展。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毕业生就业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和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及就业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各高职院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办学思想、办学过程的最终导向。
学生进校后教育成材,毕业时找到合适用人单位,且就业层次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学校提高知名度与美誉度,形成“进口顺、出口畅”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高职院校坚持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围绕就业开展各项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保证。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成材,适应市场需求,毕业有岗。基于这一点,学校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实行就业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开展系统化就业指导教育。
由于传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无法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要关注就业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根据学生有效择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需要,探索以学生和企业为“客户”,有助于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的“套餐”式课程管理机制。开辟学生“辅修专业”、“第二专业”绿色通道,开设更多实际、实用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自主选择学习。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根据用人单位“订单”进行教育和培训,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安排文化基础课,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例,而削弱职业技能训练。
突破观念,针对生源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和分阶段教育。建立学分转换等相应机制,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以及相关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结合起来。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动手能力这一突出环节,加大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的建设投入,满足广大学生培养动手能力的需要,使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成为现实。采取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学生具备就业能力与素质后,学校还要做好就业教育工作。学生入校后,就要对其进行职业角色教育和专业思想的培育,使广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建立相应的学校就业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和工作措施,使每一位干部和教师都来关心学生就业,促进学生就业。学生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市场,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为广大毕业生牵线搭桥,帮助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增加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对学生和毕业生自主创业给予扶持和指导。把就业教育工作重点放在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上,将就业培训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及时提供适应岗位要求的技能培训课程。建立各种渠道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行业、认知职业、择机创业。
五、正确处理办学理念创新中的几对关系
高职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是指导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灵魂,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指导,是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坚持办学理念创新,要正确把握以下几对关系。
1、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创新办学理念时,各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到一般高职院校的共性,又要兼顾到具体学校的个性。要考虑到办学层次、办学条件以及所处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等各方面问题。
2、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科学正确的办学理念,从理论上反映了一个时期内社会进步程度、经济发展状况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情况,对已存在的优秀的办学理念,我们需要继承。而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思想解放,高职院校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学校在继承的同时,对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不断改革创新。
3、核心理念与非核心理念的关系。办学理念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汇集了学校工作中教育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思想。鉴于各个学校的不同情况,要把在指导学校办学工作起决定作用、占主导地位的理念放在首位,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
1、郑国强.新世纪的技术与职业教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0月
2、张德祥.对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2(15/16)
3、丁晓昌同志在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8月23日.
4、教育部教高2004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社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